根据中汽协发布的数据,今年1至4月,国内车企累计出口了137万辆汽车,同比增长了89.2%。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到34.8万辆,同比增长了1.7倍。
在加速布局海外市场和电动化转型的双重推动下,一些车企提前将目光聚焦在东南亚地区,该地区的汽车产业基础相对滞后,市场需求稳步增长。2022年,东南亚六大经济体的新能源乘用车年销量超过5万辆,相比2021年的约1.6万辆,实现了快速增长。
由于日系车企在传统燃油车市场上的布局和深耕,东南亚部分地区,尤其是泰国,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制造体系,并不断提升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随着政策补贴等利好的落地以及能源消费结构逐步转型,东南亚地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迅速增长,这为国内车企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
税收减免+补贴吸引中国车企入场,但充电设施建设较慢
产业的快速发展与东南亚地区开放的投资环境和良好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为推动汽车产业向电动化和清洁化转型,东南亚多个国家陆续推出了税收减免、购车补贴、推广公共交通清洁能源以及建设充电桩等措施,以吸引外国投资并提升本地消费力。
然而,与快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需求相比,东南亚地区的相应配套设施还不足够完善。即使在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泰国,充电设施仍然相对稀缺。
据泰国电动车协会的数据,截至2022年12月底,泰国仅有3739个公共充电桩,其中包括2404个交流慢充桩和1342个直流快充桩。按照开泰研究中心公布的2022年纯电动汽车总销量13454辆计算,泰国每个公共快充桩需服务10辆纯电动汽车。
东南亚本土汽车品牌缺乏,中国车企集体“圈地建厂”
由于东南亚地区缺乏本土龙头品牌,尽管产业链和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有一定积累,但尚未培育出具备竞争力的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即使像马来西亚的本土品牌宝腾一样,也是在2023年才正式开始新能源转型之路。
对中国车企来说,相对于标准高、体系成熟的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东南亚市场仍然是一片“蓝海”。
从产品方面看,目前,国内车企在东南亚市场主销售价在人民币15万元以下的性价比车型,与其在欧洲市场主推的中高端车型产品规划形成互补。
在东南亚新能源汽车市场这片广阔的"蓝海"中,哪家车企能够脱颖而出,成为竞赛的赢家?谁能够率先打破日系品牌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也许还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竞争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