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韩民族日报》30日的报道,中国已经超过韩国,成为东盟电动汽车市场的领先者。数据显示,中国在东盟进口电动汽车市场的占有率大幅增加,而韩国的占有率则大幅下降。
根据韩国大韩商工会议所(Koera Chamber of Commerce&Industry)30日的声明,从2019年到2021年,韩国在东盟进口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从43.2%下降到了8.2%。排名也从第一名下降到第三名,金额从5600万美元减少到2400万美元。
报道指出,中国产电动汽车填补了韩国产电动汽车占有率下降的部分。
中国在东盟进口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从2019年的25.7%上升到2021年的46.1%,从第二位升至第一位。另一竞争对手德国的份额也从同期的1.3%上升到34.1%,从第三位上升至第二位。
据分析,中国产电动汽车之所以在东盟市场份额迅速提升,是因为其与韩国产电动汽车在质量上相当,而价格则较低,比韩国产电动汽车低20%至30%。
韩国大韩商工会议所表示,东盟国家对电动汽车的普及意愿越来越强烈,但国民的购买力还无法满足这一点,因此中国产电动汽车的价格优势将更加明显。
在新冠大流行期间,中国积极向东盟国家提供医疗物资等援助,双方的外交和经济合作氛围增强,这对中国企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东盟是全球第六大汽车市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新加坡等国拥有一定的汽车产业基础,但在电动汽车产业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受制于各国产业基础差异大、政策框架和产业合作机制不够成熟的限制,东盟国家在电动汽车专用零部件、原材料等相关产业方面基础薄弱,产业发展还停留在政策推动层面。
目前,只有泰国在东盟国家中拥有较为完整的电动汽车产业链,新加坡、缅甸、老挝等国家具备一定的电动汽车配件生产能力。电动车在东盟本土市场的份额仅为0.04%至0.6%,使用量和普及率远低于中国。尽管东盟国家近年来积极推动汽车电动化,但由于售价和使用成本较高,充电基础设施有限,电动车在东盟市场的吸引力远低于传统燃油车。
尽管东盟的电动汽车市场仍处于初期阶段,但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且前景广阔。
根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网站的数据,2021年,东盟电动汽车市场的总规模接近5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这个数字将突破26亿美元,到2035年东盟电动车的销量将超过燃油车。
近年来,中国车企加快了在东盟市场的布局和拓展。
目前,中国对东盟国家的电动汽车出口量已达到5.31万辆,其中对泰国和菲律宾的出口量均超过1万辆。东盟地区有23家整车厂参与生产中国品牌汽车,其中有9家已经开始或计划生产中国品牌的电动汽车。上汽、五菱、长城等多家中国企业的电动汽车海外工厂已经实现了量产,并且销量不断提升。
今年以来,比亚迪每月海外销量都保持在1万辆以上。在1-4月份,比亚迪海外销量总计达到5.36万辆,已经接近去年全年的水平。在众多海外市场中,比亚迪特别重视东南亚市场,其车型已经出口到印尼、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菲律宾等9个国家。
今年3月,比亚迪的印尼当地电动大巴经销商VKTR集团将22辆比亚迪电动大巴K9交付给当地巴士公司Mayasari。同月,比亚迪在泰国举行了首家海外乘用车生产基地的奠基仪式,预计在2024年投产,年产能约为15万辆新能源车。
图源:比亚迪官网,侵权删
长安汽车也在4月宣布投资2.85亿美元在泰国建立一家工厂,用于生产其在中国以外的第一辆右舵车。
3月21日,3000辆中国国产新能源汽车在南沙汽车码头被装载上滚装船,随后将出口到东南亚地区。在东盟的汽车出口市场中,中国车企主要面临来自日本和韩国车企的竞争。据报道,东盟是韩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也是占全球人口8%的经济圈。
图源:央视新闻,侵权删
大韩商工会议所的产业政策组组长金文泰表示,尽管电动汽车市场规模还很小,但东盟各国政府正致力于减少碳排放,预计环保汽车市场将以每年47.5%的增速增长。在矿产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电动汽车需求强劲的东盟市场,为了争夺电动汽车市场份额,开发价格合理的用于出口的电动汽车至关重要。
据韩联社报道,尹锡悦在今年4月11日出席了位于京畿道华城市起亚汽车园的电动汽车专用工厂动工仪式,并表示力争在2030年之前将韩国的电动汽车产能提升至当前的5倍,将韩国发展成为未来汽车领域的三大强国之一。